北宋时期,佑文政策的推行、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经济的繁荣昌盛,共同推动了公私收藏之风的盛行。从皇戚贵胄、公卿名臣,到文人士大夫、寺院僧徒,甚至连商贾都纷纷投身其中。
图片
王诜(1051— 约 1114 至 1117),出身于宋代开国功臣王全斌(彬)之后的显赫家族,是一位集鉴藏与书画创作才华于一身的人物。据《宣和画谱》卷十二记载:“驸马都尉王诜,字晋卿,本太原人,今为开封人。幼喜读书,长能属文,诸子百家,无不贯穿,视青紫可拾芥以取…… 于是神考选尚秦国大长公主。诜博雅该洽,以至弈棋图画,无不造妙…… 又精于书,真行草隶,得钟鼎篆籀用笔意。即其第乃为堂,曰:宝绘,藏古今法书名画。”
图片
一书法收藏与鉴藏观
王诜的宅园,即闻名遐迩的西园,在当时堪称京城最为重要的雅集中心之一。于其私宅东侧,王诜精心修筑了 “宝绘堂”,此堂专门用以收藏古今法书名画。王诜其人,风流蕴藉,颇具东晋王谢家族的高雅风范,故而引得苏轼为其撰写《宝绘堂记》。苏辙亦在《王诜都尉宝绘堂词》中描绘道:
图片
“四方宾客坐华堂,何用为乐非笙簧。锦囊犀轴堆象床,竿叉连幅翻云光。手披横素风习扬,长林巨石插雕梁。清江白浪吹粉墙,异花没骨朝露香…… 喷振风雨驰平岗,前数顾陆后吴王。”这里汇聚的画作,前有顾恺之、陆探微等大家之作,后有吴道子、王维等名家手笔。由此可见,宝绘堂内时常高朋满座,众人品鉴书画时气氛热烈非凡。
图片
北宋王诜部分书法藏品一览表
“宋代王诜部分书法藏品一览表” 所呈现的书法藏品,虽只是王诜丰富藏品中的极小部分,却足以彰显他那 “精鉴入髓” 的卓越眼光,以及 “不薄古人爱今人” 的宽广胸怀。其中,《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全卷真迹》、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》、《孙过庭草书千字文》存留至今,光耀千年。
图片
米芾虽时常对王诜的鉴赏眼力有所贬斥,但从王诜的书法藏目以及存世作品来看,精品众多。米芾 “好古”,因极度喜爱晋帖法书名画,故而将居所命名为 “宝晋斋”,甚至批评 “今人画亦不足深论”,还表示 “鉴阅佛像故事图,尤以劝诫为上;其次山水有无穷之趣,尤其烟云雾景为佳,其次竹木水石,其次花草,至于仕女翎毛贵游戏阅,不入清玩”。
图片
与之相比,王诜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客观理智,他对古今作品一视同仁、各类风格兼容并蓄,即便对于当代 “近作”,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搜罗。正如苏轼在《书黄泥坂词后》中所记载:“明日得王晋卿书,云:'吾日夕购子书不厌,近又以三缣博两纸。子有近书当稍以遗我,毋多费我绢也。’”
图片
作为一名鉴定家,王诜一旦拥有珍贵藏品,必定会同友人共同赏玩,并深入探究其中奥秘。韩拙曾说:“尝蒙青眼左顾,每阅画必见召而同观之,论乎深奥,构其名实,偶一日于赐书堂东挂李成,西挂范宽…… 此二画之迹,真一文一武也。” 并且推举 “论画多能精当者,国之王晋卿也”。
图片
王诜精湛的鉴赏能力,建立在对画史的精通之上,可以说是 “以史养鉴”。韩拙在《山水纯全集》中记录了他的 “三古” 之论,即 “高古、中古、近古…… 晋卿论三古之画,可代为之高者,晋宋为高古,唐为中古,五代为近古”。从他的书法藏品以及存世书画作品来看,其收藏涵盖古今,呈现出溯古追今、兼收并蓄的特点。
图片
在鉴藏过程中,王诜始终持之以恒,秉持以艺术水平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原则。例如,“怀素绢帖一轴,杂论故事,后人分剪为二十余处,王诜累年遂求足元数”。无论作品是原作、摹本,还是残纸片笺,甚至是伪本,只要艺术水平高超,王诜都会悉心珍藏。据《宝章待访录》记载,颜真卿《顿首夫人》真迹,虽已破烂过半,但仍收藏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中。
图片
此外,王诜还热衷于求新好奇。周密在《志雅堂杂钞》中记载:“李建中古篆并行书《风后庙碑》一卷甚佳,乃王驸马家物,上有数印甚佳…… 又一印文曰'晋卿珍玩’,乃作'卍’字样式,此样式前此未及见也。” 这是佛教中的吉祥符号,由此可见他求新求异、融会贯通的精神。
图片
快意达观,堪称王诜书画鉴藏理念中的一大关键要素。每逢觅得精品,他便会邀人共赏,这与那些一心争名逐利之辈,实有天壤之别。米芾在《画史》中曾言:“书画不可论价,士人难以货取,所以通书画博易,自是雅致,今人收一物与性命俱,大可笑,人生适目之事,看久即厌,时易新玩,两适其欲,乃是达者。” 从王诜 “时易新玩” 的行为来看,他实乃通达之人,这与米芾、苏轼的鉴藏观念一脉相承。
图片
王诜通过鉴藏滋养创作,做到了眼与手并用,技艺与思想并行,使鉴赏与创作形成了良性互动。他广泛收藏法帖碑版,精通真、行、草、隶诸体,擅长钟鼎文、篆书、籀书笔法;在绘画方面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各有所长,既能工笔细描,又善写意挥洒,青绿山水与水墨画作皆造诣深厚。审视他的存世书画作品,已然具备 “以书入画” 和 “以画入书” 的创作意识,其鉴藏活动对创作风格的塑造作用,由此可见一斑。
图片
二藏品的获取手段
王诜获取藏品的方式丰富多样,涵盖购置、物换、互换、馈赠、索取、摹拓、临写等多种途径。苏轼的《东坡集》、朋九万的《东坡乌台诗案》以及米芾的《书史》、《画史》等诸多文献,都对这些方式有着详尽的事例记载。然而,如同其他宋代藏家一样,王诜也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行为,诸如 “借去不还”“作伪”“夺取”,甚至 “盗取” 等,以下将着重探讨这些方面:
图片
米芾曾言:“余收易元吉逸色笔,作芦如真,上一鸜鹆活动。晋卿借去不归。” 又有记载称:“王士元山水,作渔村浦屿雪景,类江南画,王巩定国收四幅,后与王晋卿,命为王右丞矣。” 此类 “借而不还” 的现象,多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,且往往基于一种默认的 “规则”,类似一种 “被动” 的交换。最终,双方在物品与心理层面通常能达成某种平衡。
伪托名家的行为,在当时颇为盛行,也给那些所谓 “善鉴者” 以 “赝” 易 “真” 创造了机会。
图片
王诜作伪的手段主要包括伪本真跋、伪造收藏章以及在摹拓本上加盖伪章等。例如,米芾在《跋快雪时晴帖》中记载:“一日,驸马都尉王晋卿借观,求之不与,已乃剪去国老署及子美跋,著于模本,乃见还。” 此外,“王诜刻句德元图书记,乱印书画”,还常指使工匠制作摹本。如 “苏州背匠之子吕彦直,今在三馆为胥,王诜常留门下,使双钩书帖,尝见摹黄庭经一卷,上用所刻句德元图书记,乃余验破者。”
图片
凭借权势谋取藏品,也是王诜扩充收藏的途径之一。据《书史》记载:“管军苗履长子…… 其人屡与王诜寻购得书,余尝目为太尉书驵,平生欲调洛苏一官,以购书画,不可得,今老矣,目加昏,鉴不能精。” 由此可见,当时有人为了谋求调职,便投王诜所好,充当起书画经纪人 —— 书驵,为其收购书画。
图片
三王诜的鉴藏圈与互动
王诜与苏轼有着他人很难比拟的深厚情谊。据宋代朋九万所著《东坡乌台诗案》记载,熙宁二年,苏轼于京城获授官职,而王诜亦在此时成为驸马。此后,苏轼常至王诜宅邸,二人一同写作诗赋,还涉及《莲花经》相关内容。自那以后,王诜无论是在物质方面,还是精神层面,都给予苏轼诸多帮助,二人交往愈发密切。
图片
例如在熙宁八年期间,王诜曾赠予苏轼官酒六瓶,以及果子、药材等物,双方亦常有书信往来。同年及熙宁九年,苏轼创作《薄薄酒》、《水调歌头》各一首,还有《杞菊赋》并序,皆寄与王诜。元丰二年,王诜因苏轼 “乌台诗案” 受累被贬谪,但八年后,二人情谊依旧,交往如初,王诜从未为此事后悔。
(待续)
我们将《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全卷真迹》、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》、《孙过庭草书千字文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全卷真迹》、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》、《孙过庭草书千字文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18768540967617059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18768540967617059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18768540967617059"></script>1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天眼-股票配资平台代理-股票配资软件-上海股指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