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玉祥,一个曾经的军阀,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他出生于1882年的直隶青县,年轻时就练就了一副结实的胳膊。15岁时,他进了保定五营当兵。裤子还没完全系好,他就投靠了袁世凯的军队。那时候穷,只能四处闯荡。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做官或者升迁,唯一能靠的只有肩膀上的力气。历史到了这个时候,谁能想到一个普通人竟会走到后来那些大事的漩涡中央?
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,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。冯玉祥带领队伍在滦州发起起义,表面上反对满清政府,实际上他明白只有通过战斗才能找到出路。后来,民国成立,各种势力纷纷争夺权力,冯玉祥也成功当上了旅长,指挥过几次战斗,没有败绩——当然,这个说法有人信有人不信。战争的结果都在战报上写得清清楚楚,老式的烟枪和军装是不会撒谎的。他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,说明他确实有些本事。或许只是因为他够狠,具体原因就不得而知了。
1924年,直奉战争再次爆发。冯玉祥突然反水,发动政变,推翻了曹锟领导的直系军阀,国民军也因此成立。蒋介石早就想坐上中央的位子,冯玉祥与他的较量,如同在下盲棋,你来我往。他们之间的争斗,结下了不少恩怨。冯玉祥不仅这样,还与苏联走得近,宣布了“绥远五原誓师”,参与了国共合作。他的选择虽然不是一帆风顺,但总的来说,方向是正确的。
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,冯玉祥对那些外来侵略者感到极度不满。当时,在北京的饭馆巷里,人们私下里常常议论蒋介石是抗日不力。冯玉祥于是组建了一个抗日同盟军,想要把日本人从察哈尔驱逐出去。尽管他的部队人数不多,装备也破旧,但在他还没来得及壮大时,政治风向却突然转变了。国民党高层害怕内乱,于是将抗日者视为扰乱政权的人,这确实有些讽刺。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,往往伴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命运因素。是否信命不信神,这或许也是一种信仰。
1945年,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。那年的初秋,蒋介石在重庆连续三次发电报,邀请毛泽东去参加和平谈判。对于外界的人来说,这似乎是希望的象征;但冯玉祥却在一旁冷冷地看着,总觉得有些不对劲。蒋介石在重庆和贵州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,看起来谈判只是他拖延时间的手段。他既要安抚外界,又要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。邀请毛泽东谈判,不管毛泽东来不来,都有理由可以解释,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。否则蒋介石的脸面往哪里放?重庆的权术气息让人感到压抑。
冯玉祥那时候做事一向低调,不管职位多高,他都用粗瓷碗和碟子,不喜欢奢华,也许这只是他的倔脾气?有人说他装正经,但在地方官里,老实本分的人往往难以出头。不过,冯玉祥给人的印象就是朴实,这一点周围的人都没有异议。当听说毛主席要来重庆时,冯玉祥心里一惊,马上写信邀请毛主席来家里坐坐,其实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尊敬。不知道是出于自信,还是有些紧张不安。
毛主席看到信后,开心地与张闻天、周恩来讨论。“冯大元帅都发出了邀请,我们怎能不去?”他脸上带着笑容,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警觉。清楚重庆的复杂情况,但在这种场合不能示弱,一向都是攻守兼备。此刻,毛泽东心中更多的是稳住阵脚的想法——但事后怎能不担忧?冯玉祥的真心与蒋介石的计谋,始终是一场拉锯战。
冯玉祥让厨房赶紧做湖南菜,还特意多放了点辣椒,因为他记得主席喜欢吃辣。他自己平时不喝酒,但为了毛主席,还是特意准备了几瓶好酒。早年,乡绅强迫他喝烈酒,差点把他喝病了,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心里。但在当前的大局下,过去的恩怨不能妨碍新的友谊。人情和国家大事,谁能说得清楚呢?到底是情谊重要,还是政治考量更重要?
9月7日下午四点,毛主席、周恩来和张治中来到了冯宅。餐桌上气氛虽然表面上很热闹,但大家心里都紧张得很。毛主席和冯玉祥聊起了过去的事情,回忆起北伐时期他们并肩作战的情景,那时国共合作得很紧密,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。然而,谈话中他们也难免会感慨,冯玉祥当年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反共气氛,被迫把共产党人赶走,导致了不少损失,士气也低落了。说到这儿,冯玉祥的情绪激动起来,眼睛都红了。毛主席安慰他,说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,不能怪他,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身不由己的。这也不是完全在敷衍,毕竟经历了多年的战争,冤家路窄,能坐在一起吃饭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冯小声在桌边提醒说:“蒋介石这次请我们去谈判,不一定有什么好意,大家要小心。”毛主席轻描淡写地回答:“别人总说国共很难和好如初,这次我就像披着红盖头来求婚一样。”大家听了都笑了,但这笑中带着一丝苦涩。说是要整顿和平,但未必每个人都真心相信。
气氛轻松了一些,冯玉祥越发觉得毛主席心胸宽广。其实他生性猜疑,能主动和共产党交心本不常见。周恩来在一旁添油加醋,夸冯玉祥是前无古人的“英雄”,这也不过是互捧,为的还是桌下的联络感情。哪里有那么多非得想着“合作”,该避还是得避,但那晚桌上的气氛真有些不一样,像是战乱里临时架起的篝火,驱不开凉意,却短暂温暖。
冯玉祥和不少名人都有交情。他在泰山时和范明枢一起工作,为了帮朋友出头,还特意跑到济南去保人。他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作为,推广新学,创办学校,做出了不少成绩。一开始他不太识字,后来跟着尤鹤亭学认字,竟然还能搬砖头的时候看兵书。最开始他还被李建堂当作“打工仔”,后来地位提高了,反而以礼相待,还送给他钱。这种性格,带有些许普通人的气质。冯玉祥的本质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有太大变化。要说他是道德模范,我不太相信。不过说他有点厚道,对朋友知恩图报,这点倒是真的。
冯家一直以朴素为荣。冯玉祥的第一任妻子刘德贞是陆建章介绍的,她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,靠勤劳养育了一群孩子。家里孩子多,冯玉祥经常强调简朴。平时穿旧衣服,脚踏布鞋,冬天穿棉袄,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农民。他很少住豪宅,偶尔进去还觉得不自在。第二任妻子李德全也很会教育孩子,家里的孩子大多成了有用的人才。如今,冯洪志的生活还算顺利。冯家的日子其实不容易,但那种骨气不是轻易就能培养出来的。
冯玉祥这个人复杂得很。他身上既有军阀的狠辣,也有为了国家和平能放下个人恩怨的一面。很多事情听起来似乎相互矛盾。他能和毛主席开诚布公地交谈;转头又会暗自思量自己的安全,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牺牲品。有时候他显得很直率,有时候却又躲躲闪闪,真让人难以捉摸。
让人感到奇怪的是,冯玉祥有时显得很高傲,不太在乎形式上的东西,但在大战前夕,他也很擅长假装和平。他支持抵抗外敌,呼吁大家团结,但与旧势力之间也经常有摩擦。这种矛盾的性格,这种难以捉摸的特点,反而让他在危难时刻能够扭转局势。
说起毛主席的应对,表面上看是轻松幽默,但实际上心里可能也在考虑最糟糕的情况。重庆的宴会更像是外交辞令的一部分。蒋介石的算计,冯玉祥早就看明白了,并把这些消息告诉了毛主席。但这样的提醒到底是不是多余的?宴会的友好气氛并不能真正决定大局的发展。很多时候,局势可能在瞬间就发生变化。
冯玉祥这位过去的军阀,在历史的重要时刻选择了顺应新时代。他不愿意被过去的标签束缚,总是向往着超越自我。他也常常显露出普通人的弱点。政客的复杂策略和将领的坦率性格,在他身上时而交织,时而冲突,形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状态。真相如何,只有他自己最清楚。
说他的家风既高雅又质朴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完美的榜样。他也有虚荣的时候,偶尔会有些奢侈的想法。人嘛,总是复杂的,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。那天的宴会上,冯和毛谈得很愉快,据说气氛非常好。但宴会结束后,各自回到自己的阵营,继续各自的路,该坚持的原则依然毫不退让。至于最后的灯火,谁是真正的高尚品德,恐怕已经没人记得了。
其实,不一定非要找到确切的答案。历史有时候温柔,有时候又很无情。冯玉祥只是中国这段复杂历史中的一颗小石子,在历史的长河里跳动了一下。那场宴会,谁又能说不是再次激起的一圈涟漪呢?
他这个人,既有现实的一面,也有现实带来的困扰,既有固执的一面,又有温柔的一面。他请毛主席吃饭,可能是想试试水,也可能真的有点佩服毛主席。谁知道呢?!
真假难辨,时光流逝,有些人相信他,有些人怀疑他,这才是真正的冯玉祥。
配资天眼-股票配资平台代理-股票配资软件-上海股指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